首页 资讯 正文

“采气夫妻”进城了

体育正文 149 0

“采气夫妻”进城了

“采气夫妻”进城了

近日,在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陕西榆林靖边县,一场大风挟裹着厚厚的沙尘铺天盖地而来(lái),天地瞬间被染成混沌的昏黄色。过去很多年,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(以下(yǐxià)简称采气一厂)在靖边县的工作人员,沙尘天气见面总会先开玩笑,“今天你吃土(tǔ)了(le)吗(ma)?”“吃么,谁让咱陕北的春天总爱和沙尘纠缠不清。”对方往往会戏答。 而在500多公里外的采气一厂西安集中监控中心,作业三区中控操作人员张静(zhāngjìng)、李玮夫妻正和其他中控操作人员一样,端坐在宽敞明亮、空气清新的监控中心,远程(yuǎnchéng)监控着各类(gèlèi)设备的生产运行参数,并时不时远程操作处理一些(yīxiē)简单的问题。 “工作20多年(duōnián),从集气站到保障中心,再到西安的监控中心,工作环境有了明显提升,‘大监控’模式下(xià),采气厂(cǎiqìchǎng)‘管线多、站点多、人员少、路程远’带来的部分困难得以有效解决,越来越多像我们夫妻一样的采气工逐渐进城,过上了都市生活。”张静(zhāngjìng)激动地说。 2003年,李玮大学毕业后进入采气一厂工作,随后被分配到靖边县城30多公里(lǐ)外的集气站。“小站(xiǎozhàn)在大山(dàshān)里面,一个站里3个人,生活(shēnghuó)枯燥、乏味,慢慢几个人也就没话可说了,最后人都变呆滞了。”李玮回忆道。 “在我们(wǒmen)采气厂,男的都(dōu)会做饭。”48岁的作业二区综合大(dà)班员工甄延军告诉记者。在他的记忆里,他最早在集气站的生活是“往往1个月都没办法洗澡”,“大门修好了,又被风沙吹断”,“打电话要走到(dào)距离集气站很远的镇上(zhènshàng)”,“想要锻炼只能举架子车”,“没电视看,把唯有的报纸和杂志都翻烂了”…… 入职(rùzhí)之初,甄延军“20元遗嘱”的故事是令李玮记忆最(zuì)深刻的事之一。2003年6月,几场暴雨后陕北靖边爆发山洪,冲垮一座(yīzuò)水坝,导致一气井高压管线(guǎnxiàn)外漏40多米。甄延军和同事接到险情后迅速(xùnsù)动身,准备跨过(kuàguò)水坝,关闭管线闸门。而当时,水坝上面还在不断坍塌,下面全是淤泥,暴雨令河水浑浊不堪,枯叶树枝翻滚其中,但两个人还是决定跨过河关闭闸门。 “后生,你们不要命了(le),这么大的水,坝还塌着,太危险(wēixiǎn)了!”看到甄延军他们正准备蹚进河里,一个赶集回来的老乡急忙喊住他们。 之后,二人从口袋里找出一张20元的钞票,写下了(le)值班室的电话后交给那位老乡,“如果我们二人平安过河,钱就给你了,如果没过去,赶紧(gǎnjǐn)给我们单位值班室打电话(dǎdiànhuà),说我们去世了,让他们赶快(gǎnkuài)派人来。”说完,二人手挽手冲进齐腰深的河水里,身影在泥水中(zhōng)时隐时现。 之后(zhīhòu)的几年,一个想法时常在李玮脑海中浮现:如果能远程观察并且关闭闸门就好(hǎo)了,我们采气厂的同事也不用在那么艰苦的地方值守,更不用冒生命危险(shēngmìngwēixiǎn)。 转机发生(fāshēng)在2014年,张静和李玮迈上了“进城”第一步。随着监控技术(jìshù)的发展,采气一厂各集气站开始合并,成立保障(bǎozhàng)中心,人员也从小站集中到了保障中心。 当年,张静(zhāngjìng)所在的集气站(zhàn)与其它3个站合并,成立了保障(bǎozhàng)中心。“保障中心配上了保障车,出行很方便,而且有了专门做饭的厨师,独立卫生间、洗澡间、24小时热水、空调、篮球场(lánqiúchǎng)、跑步机都应有尽有,人多了,逐渐热闹起来。”张静说。 “迈进(màijìn)县城‘大本营’” 采气一厂成立于1997年3月4日,目前已连续4年年产(niánchǎn)气量(qìliàng)超过100亿立方米。 如何有效解决“管线多、站点多、人员少、路程远”的(de)问题,加快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升级(shēngjí)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,在推进厂级“大监控(jiānkòng)”前,通过多年持续建设(jiànshè)与完善,采气一厂监控运行模式先后历经集气站分散监控、中心站集中监控和作业区集中监控三个阶段。 2021年(nián),张静和其它许多监控人员(rényuán)一同,踏上(tàshàng)了“进城”第二步,从保障中心来到靖边县城采气一厂集中办公区的监控中心。到2022年,采气一厂建成集生产指挥调度、风险控制预警、数据融合分析等功能于一体(yītǐ)的集中监控中心,率先完成3个作业区、1个净化厂“大监控”模式(móshì)试点运行,积累了集中“大监控”运行模式经验。 “到了采气一厂位于县城的集中办公区(bàngōngqū),感觉(gǎnjué)像是回到了‘大本营’,工作、生活条件都极大(jídà)地提升,但那时主要是监控各站(gèzhàn)的生产情况,很难远程操作,有问题再给各巡站人员打电话,让他们前去处理。”张静说。 之后,经过了岗位基础知识、日常操作项目、应急处置项目等方面一系列的培训,张静等人具备了生产运行分析和远程视频(shìpín)监控、初步异常处置等复合型技能。2022年8月,一辆车从靖边(jìngbiān)一路飞驰,驶向(shǐxiàng)西安,车里不仅有张静一家,还有他们对“进城(jìnchéng)”生活的期待。 2023年4月,采气一厂其余5个作业区集中(jízhōng)“大监控”模式调整(tiáozhěng)全面完成。至此,全厂作业区、天然气净化厂运行监控业务全部实现厂级集中监控,形成“现场智能(zhìnéng)巡检、区域运维保障、厂级集中监控”的气田新型(xīnxíng)运行管理模式。 “近年来,采气一厂天然气产量连年攀升,但高产出与高成本并存,人力资源紧张、安全风险加大、用工成本居高不下(jūgāobùxià)成为制约高质量(gāozhìliàng)发展的三大(sāndà)重要因素,而推进厂级‘大监控’模式是提高全厂生产指挥(zhǐhuī)和组织运行效率,实现人力资源向价值链高端配置的重要途径(zhòngyàotújìng)。”采气一厂相关负责人说。 “站外输瞬时流量低报警……”一电脑发出报警语音,同时伴随(bànsuí)着屏幕上集气站的(de)圆点变红且连续闪烁。 看到报警后,张静第一时间点击确认,之后详细查看流程图(liúchéngtú)页面各项参数,发现气井发生井堵,导致瞬时流量过低。随即,她用鼠标点了(le)一下,便远程(yuǎnchéng)关闭了500多公里外的井口阀门,接着(jiēzhe)给巡站人员打去电话,通知他们上井口处理。 这是近日(jìnrì)发生在采气一厂西安集中监控中心的一幕,也是众多和张静夫妻一样“进城(jìnchéng)”的采气工人在监控室工作的缩影。 记者了解(liǎojiě)到,处置生产异常只是集中监控中心的“基本功”,信息掌握全面(quánmiàn)、传递高效、管理闭环是集中监控中心的核心要求。现在(xiànzài),如遇(rúyù)生产异常情况,集中监控中心可以在线与现场巡检维护岗员工进行沟通,保障指令及时精准传达(chuándá)至一线,并通过监控实时跟踪现场落实情况,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。 “从电子化到数字化(shùzìhuà)再到智能化,全厂气井、站场已经实现(shíxiàn)数据自动采集、远程启停控制。在此基础上,监控中心接入完成数十万项实时数据、上万路监控视频、近千张工艺组态图(tú),真正做到了哪里有设备,哪里就(jiù)有‘监控’,现场在哪里,监控中心的管控(guǎnkòng)就覆盖到哪里。”采气一场科技信息部负责人说。 在厂级(chǎngjí)“大监控”模式下,采气(cǎiqì)一厂监控总人数压减34人,富余人员培训合格后补充至其它缺员岗位,从“两级分散监控”向“一级集中监控”的转变(zhuǎnbiàn),实现了劳动组织压减、人力资源优化、企业运营质效双提升。气井数字化(shùzìhuà)覆盖率100%、人工调参工作量减少92%,应急处置响应时间缩短70%,真正(zhēnzhèng)实现“让数据多跑路(lù),让人少跑腿”。 如今,张静、李玮夫妻一家四口已经完全融入西安的生活,他们(tāmen)上不同的班次轮流照顾孩子。“人进城了(le),劳动强度降低了,生产更(gèng)安全了,效率也得到了提升,我们采气工很幸福。”张静说。(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祝盼 毛浓曦(máonóngxī))
“采气夫妻”进城了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