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有人说考古人眼睛能透视”,老考古学家何德亮畅谈他的考古人生
“有人说考古人眼睛能透视”,老考古学家何德亮畅谈他的考古人生
“有人说考古人眼睛能透视”,老考古学家何德亮畅谈他的考古人生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(yīdiǎn)记者 马纯潇
“别人的文章(wénzhāng)是用手写的,我们考古(kǎogǔ)人写文章要手脚并用”。73岁的何德亮拿着刚刚出版的《何德亮考古文集》对记者说。
何德亮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(已退休),他的文集是作为(zuòwéi)“海岱考古人文集”系列推出(tuīchū)。“海岱考古人文集”系列前(qián)两位作者分别是著名考古学家张学海先生(xiānshēng)(已故)和王树明先生,何德亮文集紧随二位而出,当然是对他工作和学术贡献的极大肯定。
对于田野考古工作者的来说,用脚丈量脚下这片土地当然是必不可少的。正所谓“上穷碧落下黄泉,动手动脚找东西”,何德亮在五十年的时间里几乎(jīhū)走遍了齐鲁大地,整个(zhěnggè)人生几乎始终都在与泥土打交道,而他(tā)的文集就是对他整个考古人生的总结(zǒngjié)。
那么,何德亮是如何手脚并用,写出(xiěchū)一系列奠定他学术地位的(de)文章并为海岱考古做出重要贡献的?记者近日对他进行了(le)专访,听他讲述五十年的学海生涯。
1990年,何德亮在章丘(zhāngqiū)城子崖遗址发掘。
偶然(ǒurán)踏入考古门 终生成为考古人
何德亮走上考古之路(lù)其实很偶然。“我的老家是在广饶农村。1975年,我收到了山东大学的录取通知书。当时只有一个考古专业的名额,别无选择。而当时我并不了解学考古具体(jùtǐ)是干什么的,更(gèng)谈不上喜欢(xǐhuān),只是觉得能上大学读书是我最大的心愿。”
何德亮是山东大学考古专业(zhuānyè)招收的第二届学生,当时他们班只有15名学生,尽管他一开始对考古专业并不了解更谈不上兴趣,但是从农村(nóngcūn)到(dào)城市,从农民到大学生这种(zhèzhǒng)身份上的转变还是让何德亮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向往与期待。特别是在1975年(nián)、1976年、1977年连续3次参加了日照东海峪、临淄齐故城、兖州王因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实习后,他逐渐(zhújiàn)喜欢上了考古。
当然(dāngrán),即使不喜欢也没办法。那个时候的大学毕业生是(shì)包分配的,包分配的好处是你不愁找工作,坏处则是你根本没有(méiyǒu)选择的自由。1978年(nián),大学毕业的何德亮被分配到山东省博物馆。因为那时候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(现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)还没成立,山东省博物馆的文物管理组就负责田野考古调查、勘探与考古发掘、文物保护与学术研究工作。等到1981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后(hòu),何德亮就转了过去(guòqù)。从离开大学校园开始,何德亮就一直从事田野考古工作,用他自己的话说,“漫长而艰辛”。即便2012年退休后,他也是退而不休,继续负责《海岱考古》的编辑(biānjí)工作,直到(zhídào)2022年他已经年满(niánmǎn)70岁,才真正离开工作岗位回归(huíguī)家庭。
从1975年到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学习,何德亮(hédéliàng)已经与考古结缘50年。这50年间(niánjiān)他都干(gàn)了些啥?何德亮说了几个数字:“参加了30多个遗址的发掘,发表了120余篇学术论文。”
他(tā)说的有些轻描淡写,可是内行人知道其中的分量。一个遗址发掘少说一年半载,多则三年两年,那发掘30多个遗址什么概念?他几乎成年累月地泡在(zài)工地啊。他坦言:”我(wǒ)长期参加(cānjiā)田野考古发掘工作,对家庭无法照顾,愧对了家庭和孩子。”
好在家人对他的(de)(de)工作非常支持,使他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。他的发掘(fājué)不仅数量多,而且质量高。他作为领队发掘的日照海曲汉代墓地项目,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。
田野考古工作一做就是几十年,何德亮(hédéliàng)就一直乐此不疲?其实也不是。考古工作本来(běnlái)就很艰苦,加上社会变革的(de)冲击,他(tā)也曾经动摇过、彷徨过。特别(tèbié)是上世纪90年代,他的很多(hěnduō)同学都转行了,有的从政,有的经商,何德亮也曾经羡慕过他们。但是后来他经过深入思考,认为自己就适合干考古,也能干好考古。“我很庆幸坚持下来,终于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就,也体验到(dào)了考古的美妙以及考古工作者的价值。”
1982年(nián)何德亮在曲阜南兴埠遗址发掘现场进行绘图工作。
“黄埔”练就真本事 被传眼睛(yǎnjīng)能透视
何德亮能(néng)取得(qǔde)如此大的成绩,除了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之外,还有没有其他因素?“机缘很重要(zhòngyào),我感觉我特别幸运,在事业上总有贵人相助。”
何德亮从业后的前几次发掘,得到张学海(xuéhǎi)、郑笑梅等前辈学者的指点,很快就上了手。等到1984年,一个宝贵的机会来了。国家文物局在山东兖州西吴寺举办考古领队(lǐngduì)培训班,这被(bèi)业界称为(chēngwéi)“黄埔一期”,何德亮参加了培训并(bìng)顺利拿到了考古领队资格。没想到的是,已经“毕业”的何德亮与考古领队培训班的缘分还会(háihuì)继续下去。之后考古领队培训班一办就是十年,而(ér)(ér)国家文物局看中了何德亮,借调他留在考古领队培训班协助管理后勤工作。“后勤工作我当然要干好,更重要的是我能留在那(nà)里继续学习啊”,何德亮说,那时候都是全国最知名的专家给考古领队培训班讲课,包括俞伟超、张忠培、吴汝祚、郑笑梅、张学海、严文明、黄景略等。别人在“黄埔”学一期,而何德亮却相当于培训了十年,那自然练就(liànjiù)了扎实的田野功夫。
那要问考古学家(kǎogǔxuéjiā)有什么功夫,“有人说考古学家眼睛能(néng)透视”,何德亮讲了枣庄建新遗址发掘中的一个小故事。
枣庄建新遗是1990年代修建济枣公路时发现的(de),1992-1993年进行了发掘。“当时发掘现场有(yǒu)很多群众围观,我告诉大家向后退一退,因为他们脚下有一排墓葬需要清理。其中有些人将信将疑,说(shuō)你怎么(zěnme)知道下面有墓葬。很多人就在现场等待看看(kànkàn)是否真的有墓葬发现。当去掉耕土后果然暴露出一排排的墓葬,参观的群众感到特别惊奇,说考古学家的眼睛真厉害,太神了,还能看到(kàndào)地下的情况,真是不可思议,有人甚至说考古学家的眼睛能透视,即使你穿着(chuānzhe)衣服(yīfú)也能看透里面……”何德亮说着不由得笑起来。
他(tā)解释说(shuō):“当然不是考古学家会透视,而是因为大汶口文化墓葬排列是有规律的。我们(wǒmen)根据经验判断那儿就应该有墓葬。”这次发掘取得重要科研成果,出版了《枣庄建新》考古发掘报告。
干考古除了努力之外(zhīwài),有时候也需要点运气。“有些(yǒuxiē)人(rén)挖十座墓都是空的,有人一挖就出好东西”。何德亮讲述了1995年发掘滕州庄里西遗址时的往事。
“当时在清理一个完整西周墓(mù)葬时,发现该墓内随葬品特别(tèbié)丰富,出土了(le)玉器、铜器和陶器等100余件,这是发掘工地唯一没有被盗的(de)墓葬(mùzàng)。为什么别的墓都被盗了,这座墓却保存完好呢?后来我们才(cái)发现,墓壁上遗留(yíliú)有探铲遗留的旧痕,其中一半在墓内,另一半在墓外。我们才搞明白,原来不是盗墓者手下留情,而是由于他们的误判,这座墓才侥幸(jiǎoxìng)保存下来。”何德亮说,墓葬的发掘墓还引来一些可疑分子,他们白天混在人群中观看,到晚上开着车窥测,寻找机会下手。发现这一情况后,他们向有关方面进行了汇报(huìbào),工地现场夜间安排警方和考古队员共同值班巡逻,才确保了该墓文物的安全。
在这次发掘中还有一件事情(shìqíng),让(ràng)何德亮领略了人性的险恶。他们在清理一座(yīzuò)西周墓葬时,发现墓内(nèi)随葬品被(bèi)盗掘一空(yīkōng),人骨凌乱。在盗洞附近还发现一具完整且卷曲的人骨架,骨架旁边还有一块(yīkuài)大石头。此人是谁,与墓葬什么关系?当时大家一头雾水。后来经过认真观察分析,确认死者为一位盗墓者。“盗墓贼在墓内将随葬品取出交给墓上的同伙后,被墓葬上面的同伙用石块砸死在墓内,这是典型的‘黑吃黑’案例。”
2011年何德亮(上)在昌邑辛置发掘(fājué)现场拍照
写就文章上百篇 曾经(céngjīng)十年磨一剑
对于一个考古工作者来说,发掘只是最基础的(de)一步,能否对发掘对象进行深入研究(shēnrùyánjiū)是更为重要的。“你(nǐ)挖出了(le)很多东西,这些东西究竟有什么(shénme)意义?需要考古工作者进行阐释”,何德亮说,他(tā)一生(yīshēng)参与了三十多个遗址的发掘,亲手挖出的文物不计其数,当然都非常重要,但是自己的120多篇论文更是呕心沥血之作。他刚刚出版的考古文集就是从120多篇文章中挑选出33篇文章结集而成,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总结。
谈到自己的(de)这些(zhèxiē)成果,何德亮最满意的是有关古代文明起源的研究文章。“特别是《试论大汶口文化(wénhuà)时期的商品交换》一文,该文不仅局限于考古资料,而且运用马列有关商品交换的理论,以一条红线(hóngxiàn)始终贯穿文章的全过程。该文从1980年代(niándài)中叶构思,搜集有关资料,到1990年代初期,经过近7年时间,最终发表在《考古与文物》杂志,后被《人大报刊(bàokān)复印资料先秦、秦汉史》转载。”
用7年时间写一篇文章(wénzhāng),当真称得上呕心沥血之作,但这还不是他写作时间最长的(de)。他的另一篇文章《中国史前战争刍论》,从构思到广泛搜集材料,中间断断续续(duànduànxùxù),写写停停(tíngtíng),历经10年才最终成稿,最终在《史前研究》刊发,确实堪称“十年磨一剑”。
山东省文旅厅副厅长、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“何德亮老师(lǎoshī)工作踏实(tàshí),成果丰硕,堪称年轻考古工作者的(de)楷模。山东考古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,特别是史前考古,已经建立起了从(cóng)旧新石器过渡(旧石器时代中期)到早期(zǎoqī)青铜文化较为(jiàowéi)完整的文化谱系,跨越(kuàyuè)十万年,这在全国来说也处于领先地位,而这些成果的取得与老一代考古人的奉献是分不开的。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推出‘海岱(hǎidài)考古人文集’系列,就是为了褒举先进,激励(jīlì)后学,相信何老师文集的推出,必能激励年轻人见贤思齐,共同为山东考古倾尽全力。”
说起考古院(yuàn)的年轻人,何德亮也是满脸欣喜:“他们基础好,又遇上了好时代,一定能比我们这代人干得更好(gènghǎo)。”他也给年轻的后辈提了自己的建议:“要想真的干好考古,一是工作(gōngzuò)中吃苦耐劳,二是做学问耐住寂寞。舍此(shěcǐ)两点,别无他途。”
年轻时(shí)的(de)何德亮特别喜欢岳飞《满江红(mǎnjiānghóng)》中的两句“三十功名尘与土,八千里路云和月(yúnhéyuè)”,他便稍加改动以“五十年来尘与土,八千里路云和月”作为采访时的结束语。确实,他五十年与泥土打交道,跑遍齐鲁大地,这句话很合适。只是蓦然回首时,当年少年,早已(zǎoyǐ)白了头。
《何德亮考古(kǎogǔ)文集》,文物出版社出版
栏目策划/编辑(biānjí) 马纯潇
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应用(yìngyòng)市场下载(xiàzài)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,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!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(yīdiǎn)记者 马纯潇
“别人的文章(wénzhāng)是用手写的,我们考古(kǎogǔ)人写文章要手脚并用”。73岁的何德亮拿着刚刚出版的《何德亮考古文集》对记者说。
何德亮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(已退休),他的文集是作为(zuòwéi)“海岱考古人文集”系列推出(tuīchū)。“海岱考古人文集”系列前(qián)两位作者分别是著名考古学家张学海先生(xiānshēng)(已故)和王树明先生,何德亮文集紧随二位而出,当然是对他工作和学术贡献的极大肯定。
对于田野考古工作者的来说,用脚丈量脚下这片土地当然是必不可少的。正所谓“上穷碧落下黄泉,动手动脚找东西”,何德亮在五十年的时间里几乎(jīhū)走遍了齐鲁大地,整个(zhěnggè)人生几乎始终都在与泥土打交道,而他(tā)的文集就是对他整个考古人生的总结(zǒngjié)。
那么,何德亮是如何手脚并用,写出(xiěchū)一系列奠定他学术地位的(de)文章并为海岱考古做出重要贡献的?记者近日对他进行了(le)专访,听他讲述五十年的学海生涯。
1990年,何德亮在章丘(zhāngqiū)城子崖遗址发掘。
偶然(ǒurán)踏入考古门 终生成为考古人
何德亮走上考古之路(lù)其实很偶然。“我的老家是在广饶农村。1975年,我收到了山东大学的录取通知书。当时只有一个考古专业的名额,别无选择。而当时我并不了解学考古具体(jùtǐ)是干什么的,更(gèng)谈不上喜欢(xǐhuān),只是觉得能上大学读书是我最大的心愿。”
何德亮是山东大学考古专业(zhuānyè)招收的第二届学生,当时他们班只有15名学生,尽管他一开始对考古专业并不了解更谈不上兴趣,但是从农村(nóngcūn)到(dào)城市,从农民到大学生这种(zhèzhǒng)身份上的转变还是让何德亮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向往与期待。特别是在1975年(nián)、1976年、1977年连续3次参加了日照东海峪、临淄齐故城、兖州王因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实习后,他逐渐(zhújiàn)喜欢上了考古。
当然(dāngrán),即使不喜欢也没办法。那个时候的大学毕业生是(shì)包分配的,包分配的好处是你不愁找工作,坏处则是你根本没有(méiyǒu)选择的自由。1978年(nián),大学毕业的何德亮被分配到山东省博物馆。因为那时候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(现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)还没成立,山东省博物馆的文物管理组就负责田野考古调查、勘探与考古发掘、文物保护与学术研究工作。等到1981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后(hòu),何德亮就转了过去(guòqù)。从离开大学校园开始,何德亮就一直从事田野考古工作,用他自己的话说,“漫长而艰辛”。即便2012年退休后,他也是退而不休,继续负责《海岱考古》的编辑(biānjí)工作,直到(zhídào)2022年他已经年满(niánmǎn)70岁,才真正离开工作岗位回归(huíguī)家庭。
从1975年到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学习,何德亮(hédéliàng)已经与考古结缘50年。这50年间(niánjiān)他都干(gàn)了些啥?何德亮说了几个数字:“参加了30多个遗址的发掘,发表了120余篇学术论文。”
他(tā)说的有些轻描淡写,可是内行人知道其中的分量。一个遗址发掘少说一年半载,多则三年两年,那发掘30多个遗址什么概念?他几乎成年累月地泡在(zài)工地啊。他坦言:”我(wǒ)长期参加(cānjiā)田野考古发掘工作,对家庭无法照顾,愧对了家庭和孩子。”
好在家人对他的(de)(de)工作非常支持,使他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。他的发掘(fājué)不仅数量多,而且质量高。他作为领队发掘的日照海曲汉代墓地项目,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。
田野考古工作一做就是几十年,何德亮(hédéliàng)就一直乐此不疲?其实也不是。考古工作本来(běnlái)就很艰苦,加上社会变革的(de)冲击,他(tā)也曾经动摇过、彷徨过。特别(tèbié)是上世纪90年代,他的很多(hěnduō)同学都转行了,有的从政,有的经商,何德亮也曾经羡慕过他们。但是后来他经过深入思考,认为自己就适合干考古,也能干好考古。“我很庆幸坚持下来,终于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就,也体验到(dào)了考古的美妙以及考古工作者的价值。”
1982年(nián)何德亮在曲阜南兴埠遗址发掘现场进行绘图工作。
“黄埔”练就真本事 被传眼睛(yǎnjīng)能透视
何德亮能(néng)取得(qǔde)如此大的成绩,除了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之外,还有没有其他因素?“机缘很重要(zhòngyào),我感觉我特别幸运,在事业上总有贵人相助。”
何德亮从业后的前几次发掘,得到张学海(xuéhǎi)、郑笑梅等前辈学者的指点,很快就上了手。等到1984年,一个宝贵的机会来了。国家文物局在山东兖州西吴寺举办考古领队(lǐngduì)培训班,这被(bèi)业界称为(chēngwéi)“黄埔一期”,何德亮参加了培训并(bìng)顺利拿到了考古领队资格。没想到的是,已经“毕业”的何德亮与考古领队培训班的缘分还会(háihuì)继续下去。之后考古领队培训班一办就是十年,而(ér)(ér)国家文物局看中了何德亮,借调他留在考古领队培训班协助管理后勤工作。“后勤工作我当然要干好,更重要的是我能留在那(nà)里继续学习啊”,何德亮说,那时候都是全国最知名的专家给考古领队培训班讲课,包括俞伟超、张忠培、吴汝祚、郑笑梅、张学海、严文明、黄景略等。别人在“黄埔”学一期,而何德亮却相当于培训了十年,那自然练就(liànjiù)了扎实的田野功夫。
那要问考古学家(kǎogǔxuéjiā)有什么功夫,“有人说考古学家眼睛能(néng)透视”,何德亮讲了枣庄建新遗址发掘中的一个小故事。
枣庄建新遗是1990年代修建济枣公路时发现的(de),1992-1993年进行了发掘。“当时发掘现场有(yǒu)很多群众围观,我告诉大家向后退一退,因为他们脚下有一排墓葬需要清理。其中有些人将信将疑,说(shuō)你怎么(zěnme)知道下面有墓葬。很多人就在现场等待看看(kànkàn)是否真的有墓葬发现。当去掉耕土后果然暴露出一排排的墓葬,参观的群众感到特别惊奇,说考古学家的眼睛真厉害,太神了,还能看到(kàndào)地下的情况,真是不可思议,有人甚至说考古学家的眼睛能透视,即使你穿着(chuānzhe)衣服(yīfú)也能看透里面……”何德亮说着不由得笑起来。
他(tā)解释说(shuō):“当然不是考古学家会透视,而是因为大汶口文化墓葬排列是有规律的。我们(wǒmen)根据经验判断那儿就应该有墓葬。”这次发掘取得重要科研成果,出版了《枣庄建新》考古发掘报告。
干考古除了努力之外(zhīwài),有时候也需要点运气。“有些(yǒuxiē)人(rén)挖十座墓都是空的,有人一挖就出好东西”。何德亮讲述了1995年发掘滕州庄里西遗址时的往事。
“当时在清理一个完整西周墓(mù)葬时,发现该墓内随葬品特别(tèbié)丰富,出土了(le)玉器、铜器和陶器等100余件,这是发掘工地唯一没有被盗的(de)墓葬(mùzàng)。为什么别的墓都被盗了,这座墓却保存完好呢?后来我们才(cái)发现,墓壁上遗留(yíliú)有探铲遗留的旧痕,其中一半在墓内,另一半在墓外。我们才搞明白,原来不是盗墓者手下留情,而是由于他们的误判,这座墓才侥幸(jiǎoxìng)保存下来。”何德亮说,墓葬的发掘墓还引来一些可疑分子,他们白天混在人群中观看,到晚上开着车窥测,寻找机会下手。发现这一情况后,他们向有关方面进行了汇报(huìbào),工地现场夜间安排警方和考古队员共同值班巡逻,才确保了该墓文物的安全。
在这次发掘中还有一件事情(shìqíng),让(ràng)何德亮领略了人性的险恶。他们在清理一座(yīzuò)西周墓葬时,发现墓内(nèi)随葬品被(bèi)盗掘一空(yīkōng),人骨凌乱。在盗洞附近还发现一具完整且卷曲的人骨架,骨架旁边还有一块(yīkuài)大石头。此人是谁,与墓葬什么关系?当时大家一头雾水。后来经过认真观察分析,确认死者为一位盗墓者。“盗墓贼在墓内将随葬品取出交给墓上的同伙后,被墓葬上面的同伙用石块砸死在墓内,这是典型的‘黑吃黑’案例。”
2011年何德亮(上)在昌邑辛置发掘(fājué)现场拍照
写就文章上百篇 曾经(céngjīng)十年磨一剑
对于一个考古工作者来说,发掘只是最基础的(de)一步,能否对发掘对象进行深入研究(shēnrùyánjiū)是更为重要的。“你(nǐ)挖出了(le)很多东西,这些东西究竟有什么(shénme)意义?需要考古工作者进行阐释”,何德亮说,他(tā)一生(yīshēng)参与了三十多个遗址的发掘,亲手挖出的文物不计其数,当然都非常重要,但是自己的120多篇论文更是呕心沥血之作。他刚刚出版的考古文集就是从120多篇文章中挑选出33篇文章结集而成,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总结。
谈到自己的(de)这些(zhèxiē)成果,何德亮最满意的是有关古代文明起源的研究文章。“特别是《试论大汶口文化(wénhuà)时期的商品交换》一文,该文不仅局限于考古资料,而且运用马列有关商品交换的理论,以一条红线(hóngxiàn)始终贯穿文章的全过程。该文从1980年代(niándài)中叶构思,搜集有关资料,到1990年代初期,经过近7年时间,最终发表在《考古与文物》杂志,后被《人大报刊(bàokān)复印资料先秦、秦汉史》转载。”
用7年时间写一篇文章(wénzhāng),当真称得上呕心沥血之作,但这还不是他写作时间最长的(de)。他的另一篇文章《中国史前战争刍论》,从构思到广泛搜集材料,中间断断续续(duànduànxùxù),写写停停(tíngtíng),历经10年才最终成稿,最终在《史前研究》刊发,确实堪称“十年磨一剑”。
山东省文旅厅副厅长、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“何德亮老师(lǎoshī)工作踏实(tàshí),成果丰硕,堪称年轻考古工作者的(de)楷模。山东考古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,特别是史前考古,已经建立起了从(cóng)旧新石器过渡(旧石器时代中期)到早期(zǎoqī)青铜文化较为(jiàowéi)完整的文化谱系,跨越(kuàyuè)十万年,这在全国来说也处于领先地位,而这些成果的取得与老一代考古人的奉献是分不开的。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推出‘海岱(hǎidài)考古人文集’系列,就是为了褒举先进,激励(jīlì)后学,相信何老师文集的推出,必能激励年轻人见贤思齐,共同为山东考古倾尽全力。”
说起考古院(yuàn)的年轻人,何德亮也是满脸欣喜:“他们基础好,又遇上了好时代,一定能比我们这代人干得更好(gènghǎo)。”他也给年轻的后辈提了自己的建议:“要想真的干好考古,一是工作(gōngzuò)中吃苦耐劳,二是做学问耐住寂寞。舍此(shěcǐ)两点,别无他途。”
年轻时(shí)的(de)何德亮特别喜欢岳飞《满江红(mǎnjiānghóng)》中的两句“三十功名尘与土,八千里路云和月(yúnhéyuè)”,他便稍加改动以“五十年来尘与土,八千里路云和月”作为采访时的结束语。确实,他五十年与泥土打交道,跑遍齐鲁大地,这句话很合适。只是蓦然回首时,当年少年,早已(zǎoyǐ)白了头。
《何德亮考古(kǎogǔ)文集》,文物出版社出版
栏目策划/编辑(biānjí) 马纯潇
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应用(yìngyòng)市场下载(xiàzài)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,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!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